时间:2023-04-24 13:52:09 | 浏览:23
1月19日,“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典藏——莫伊谢延科作品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这也是继上海博物馆“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之后,又一次对俄罗斯油画艺术的展示。不同的是,上海博物馆是对19-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全景式呈现,而刘海粟美术馆则聚焦莫伊谢延科一人,以13幅大幅油画及草图铺陈开一个时代的信念与激情。
此次展览的组织和参与者之一,知名画家全山石认为,“莫依谢延科的油画作品热情激荡,气势磅礴。他以简洁概括的造型,狂飙忽起的笔触,豪迈阳刚的风格,浪漫象征的构思和处理手法,与他的炉火纯青的技巧与思想心灵浑然一体,犹如一曲曲色彩的交响诗和髙亢的进行曲,令人振奋和思索。”
展览现场
莫伊谢延科(1916~1988), 1936年,考入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校任教。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他作为一名民兵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不久,转入第三轻骑兵团。战争期间,他经历了退却的痛苦,看到了人民的悲欢离合,饱尝了集中营的恐怖,也享受到最后胜利的喜悦。骑兵的生活,给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1947年莫伊谢延科重回列宾美术学院,这段经历使他日后的创作以军事题材为主,其作品像是一支支富有表现力的歌曲。情节与诗意、严肃与柔和总是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人民在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中建立的功勋。
莫伊谢延科1945年在骑兵团
此次展览中,最为重量级的作品是莫伊谢延科完成于1962年的《红军来了》。“晚上,村里亮着灯火,红军骑兵的先锋队沿着狭窄的小路飞驰而去,我想近距离展现他们的高大形象,以便让观众记住这些亲切的面孔。他们经历战火的洗礼,饱尝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但对正义的事业仍充满信心。我想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红军来到村子的场面,而要使人感到正是这些人把红旗插到了俄罗斯的每一个角落。” 莫伊谢延科在日后的回忆中如此描述自己创作的表达。
《红军来了》,布面油画,200X360CM, 1961年
红军战士的勇敢、刚毅以及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莫伊谢延科所要表达的主题,画面上鲜亮的红、白对比以及蓝色的衬托,不仅产生激昂紧张的韵律感,同时也烘托出时代气氛。为表现骑兵的忽然来到,画家在远处安排了一个男孩正紧张而惊喜地从房子里探出身子张望,这个男孩似乎是艺术家本人的化身,也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艺术概括。
而《红军来了》(1961)、《同志们》(1963-1964)、《甜樱桃》(1969)、《胜利》(1972)四幅构成的“战争年代组画”此次均来到刘海粟美术馆。其中《甜樱桃》与《红军来了》的创作时间相距八年,《甜樱桃》表现了1918年的小城郊外,红军攻克城市后,从残酷的战场走进宁静的自然。小伙子帽中的樱桃象征着春天和美好的未来,也隐含着流血和牺牲。
《甜樱桃》,布面油画,187X275CM ,1969年
而《同志们》和《胜利》上描绘的人物形象既不是具体哪个人,也没有特别情节,作品给观者留下了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似乎是画面中人领导着骑兵团走向胜利。
《同志们》,布面油画,190X160CM ,1963-1964年
《胜利》,布面油画,187X275CM, 1972年
莫伊谢延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始终体察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时代,对待自己和同时代人,这也就是表现了画家自己。”正如他在自己所言,莫伊谢延科艺术,作为特定时代烙印,与本土现代语境相合。因此他的创作与时代同行。
影响一代艺术家的苏派艺术,依旧带着精神力量
众所周知,俄罗斯苏维埃时期的许多优秀文艺作品,曾为鼓舞人民走向革命、进行战斗发挥巨大的作用,哺育了一代新人,对1949后的中国美术也影响深远,成为了一代美术家的共同记忆。
全山石回忆自己1954年去往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时在美术馆见到莫伊谢延科作品的震撼,在他的影响中,当时的莫伊谢延科看起来只有30多岁,其外貌和他的作品很不相称,不英俊潇洒,也无“艺术家风采”,但他朴实、敦厚,并在日后的教学相处中体会到他的严肃、勤奋和艺术天赋。影响了自己日后的艺术创作。
画室中的莫伊谢延科
廖炯模早先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采访时,回忆自己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画时代提到,“当时学苏联美术学院的素描体系。但其实苏联的基本功来自于欧洲古典绘画,然后与民族美术结合,形成自己的体系。”
《狼牙山五壮士》创作者詹建俊在学习油画之时,受教于马克西莫夫,在“马训班”中强调对象的解剖结构等,不仅讲颜色还讲光色,而且在创作上特别强调主题性创作,但更重要的是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时至今日,苏派艺术也并未走远,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认为,“体验俄罗斯苏维埃时期的经典之作,思考其历史使命、人文情怀和创作方法,思考他们如何将特有题材结合生活纪实、内心联想、精神象征转换为主题性美术创作,值得中国美术界同仁关注与借鉴。”
《土地》,布面油画,200X250CM ,1963-1964年
莫伊谢延科的艺术,带着主题性的精神力量,幻化出艺术家艺术创作多样的激情,在真实与联想之间,凝练出现实主义的历史叙事体格,构成了一系列样式呈现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中还收集了莫伊谢延科在创作这些作品过程中所画的素描草稿、色彩草图、变体画,以及为创作收集的素材和习作等图片,与画家的生平一起作为展览的一部分,使展览具有文献性和历史感。观众们可以从中感知画家创作的严谨作风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和联系。
油画插画酒标、LOGO设计、企业VI产品包装设计、文旅宣传动画、企业视频制作喜欢的点击关注,并转发加收藏吧!别忘了打赏一下哦!何红蓓画技了得,人体有韵味,但画风荒诞怪异玛丽钱非专业油画家,但画的女性油画柔美纤细,肌肤光亮人体油画杰里米现实主
Mishima Tetsuya三嶋哲也日本画家, (1972- )作品欣赏三嶋哲也,1972年出生于日本长野,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园。三嶋追求古典的油画技巧,创作时不依赖照片而是观察实物作画。采用独创的颜料仿效经典绘画大师的技术。坚
冉茂芹一九四二年出生于中国湖南省毕业于中国大陆广州美术学院作品曾参选全国美展多次入选广东美展并获广东省首颁头等奖。
基本调色技术以下各点供参考:1.真正的调色不能在调色板上,而应在画布上,只有画面才能告诉你需要什么颜色。写生作画,眼睛基本不看调色板,而看画面与对象。即使在调色板上取用几种颜色也是简单地调合,在画面上才是最后的综合。如果在画板上调得过分均匀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何岸,广东南海人,1957年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熏陶。70年代在海军南海舰队从事美术工作,1981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定居美国。本文摘自: 五成(360doc)
说到油画有印象派、厚重、斑斓色调、清新唯美喜欢一幅油画一个是整体的色调、氛围一个是笔触感、色块的清新明确而这三位油画家笔下的油画色调至今是最爱,没有之一!你看过相信这些油画也会爱上的Donna Young第一位画家是来自德国他笔下的睡莲精致
不知道为什么许多营销号总拿冷军跟这位日本画家比较,冷军的画法叫超写实或照片式写实画法,这位日本画家是偏古典主义的写实画法,也就是美院教学体系中的第一画室教学风格。Osamu Obi小尾修,1965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有20多年的人物油画创作
艺术家的作品里都融入有自己的思想,今天小编整理了世界上10幅油画,这些油画创作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小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图为格兰特·伍德的油画《美国哥特式》,1他最著名的画作“美国哥特式”描绘了一个大萧条时期的农民和风度翩翩的妻子
#头条创作挑战赛#这期汇总的是各路大神的作品,审美在线,配色高级,优雅复古的油画感,低饱和不挑皮,显手白有质感的复古美甲款式!!!以下图,不建议拿给美甲师,容易翻车哦~某品牌白月光套胶的裸粉色,多颜色晕染,油画感陨石油画微复古风涩味茶花微宫
Marina Marina 玛丽娜·玛丽娜俄罗斯 玛丽娜,1970年出生于俄罗斯乡下一个叫坦波夫的小城市。玛丽娜目前住在圣彼得堡,她老公是艾德米尔·塞多夫(Aydemir Saidov),也是一名职业画家,从事人体绘画艺术。KISSED
人体油画,人物油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体的形象油画。画家对不同人体油画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不同的绘画作品中,会表达出迥异的艺术风格,其涵义:人体油画所追求的是自然和真实。人体油画不强求艺术,否则就成了人体艺术。裸体艺术,是希腊最伟大的传
达伦·贝克(Darren Baker)出生于1976年,毕业于伦敦布拉德福德艺术学院。1999年参加千年展,同一年被任命为英国专业足球运动员协会(PFA)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达伦创作许多体育著名界人士的画像,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汉密尔顿、大
谢尔盖·马什尼科夫Sergey Marshennikov1971年出生在乌法(苏联巴什基里亚)。1995年毕业于乌法艺术学校学业,毕业后在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的V.Pimenov教授工作室学习并毕业于此。他的研究生学业是在列宾工作室完成。他